自古以来,竹、兰、菊、梅被文人墨客称为“四君子”,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,成为人格品德的象征。
纵观历史,历代文人墨客均对“四君子”情有独钟。孔子这样评价兰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。”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爱菊,他在名篇《饮酒》中写到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宋代林逋喜梅,他的《山园小梅》这样写梅花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”清代诗画家郑板桥在其诗画作品《竹石》中题诗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;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
可见,“四君子”不仅是中国文人墨客的寄世情怀,更是民族的情感深处一份精神寄托与归属。
茶,原不在“四君子”之列,却同样有着淡泊、清幽的本性,尤以其香悠远,味新香而“慕诗客,爱僧家”,摘茶、制茶、饮茶、品茶甚至是茶具、茶器都成为了艺术。茶,生长在青山、幽谷之间;茶树生命力顽强,无论严寒酷暑,四季常青;茶树乐于奉献,春芽待采,年复一年,直到生命的终结。茶叶吸天地之精华,圣洁润泽;茶汤先苦后甘,愈品愈清;茶艺道法自然,崇俭尚和。
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,起源于神农,兴盛于唐朝,一直传承至今,少说也有4700年历史了。陆羽《茶经》称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”,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,书中对于茶叶泡制过程,包括选茗、取水、备具、佐料、烹茶、奉茶、品茶等方法都十分讲究,故世人尊称陆羽为“茶圣”。
茶之清雅平和的品德吸引了无数爱茶之人。白居易诗云:“起尝一碗茗,行读一行书。”“夜茶一两杓,秋吟三数声。”“看风小溘三升酒,寒食深炉一碗茶”等等,可见其茶不离手的习惯。相传乾隆巡访太湖时品尝了一种叫“吓煞人香”的绿茶,泡出的茶汤翠碧清香。乾隆大加赞赏并赐名为“碧螺春”,从此闻名天下。
鲁迅先生著文《喝茶》,其中说道:“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 清福 。不过要享这 清福 ,首先就须有工夫,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。”鲁迅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,认为茶是一道精神饮品,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。当代作家王旭烽的《茶人三部曲》是现代中国爱茶之人的典范。作品展现了茶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的隐忍精神和坚韧品质。
茶文化起源于生活,又归于生活,糅合了儒、释、道家诸派思想于一体,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阶段。中国多少贤达雅士赞赏于茶之精神内涵,在茶香中提升自我,丰富精神家园。时至今日,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“五君子”之列了!